top of page
作家相片華嚴蘭若編輯組

四法印---華嚴蘭若(新竹橫山華嚴寺) 住持上聖下境法師開示

佛教的根本思想即是「四法印」,這是每一位正信者經過皈依洗禮的佛弟子,首先必須研習的第1堂課。

這是釋迦佛陀對宇宙、生命的觀察,從現實的事相中,所歸纳而成的「真理」,乃指事實的真相。

娑婆世間所有的現象,皆是因緣和合的存在狀態,而一切和合的事相,又可以歸纳成四種要義,其内容就是「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、諸法實相」,亦名為四法印。

四法印就是四種研究人生,包括精神與物質奧義的方法,也是所有顯密佛法教義的基礎理論,一路發展而成為各種缘起的學說;更進一步的說,四法印是整體佛教思想的台柱。

但有些人卻無知的把「涅槃寂靜」去除,想以三法印在世間建立「苦」的體系,並誤認為世間沒有「涅槃寂靜」的存在,而必須死後到達極樂世界,才能實現涅槃寂靜的境界,並堅信死後有一處他方實有的極樂天堂,還誤認為人間世界絕無「極樂」之境可言,這些錯解涅槃寂靜法義的思維,違背了釋迦佛陀所宣揚的正法,也背棄了吾人内在本自具足的清淨覺知佛性。恰似把房子蓋在空中一樣,永遠也無法實際的在有生之年,完成「在世得道」的大悲弘願。

從古至今每一時代的社會,所有社會上的菁英,都是因為這個關鍵環節,而對佛教產生了嚴厲的批判,大家即可了知真正毁滅佛法者並非外道,而是佛教自己本身的弘法辦道者,貢高狂妄不勤學,背離了佛陀高尚的教理法義,讓世人誤解佛教是等死的宗教、是超度死人的宗教、是失敗者的心靈避風港、是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迷妄、是社會的米蟲、不食人間煙火、不關心社會公共事物、一心只想死後去極樂世界快樂的修行。

因此,每一位「正信」的佛弟子,就應該依佛陀所教導的方法,按步去修習實踐,唯有「實証實修」,才能擺脱一切束縛生命的煩惱與障礙。

換言之,想要解除纏縛心靈的一切煩惱苦厄、解放心靈,讓精神自由煥發,捨此佛陀的正法之外,實在渺不可得啊!

1、諸行無常:

乃指物質與精神上的一切萬有存在,而所有的存在現象,無不經由各種物理作用的「因」,再產生接觸的「缘」,才會變成集體「和合」的運作之「行」。

無常乃指一切物質與精神,都是瞬息萬變、刹那生滅,沒有任何固定的常態;在個人所見的一己之生命,通常都會錯以為相當的漫長,但對整個宇宙生命整體而言,只不過像電光火花的一閃,迅急又消失了。

換言之,生命存在的「生與滅」,只是時間性的瞬間存在而已,一切物質的組成代表「生」與解除之後的「滅」,更是永續無窮無盡的循環過程。物質世界的成、住、壞、空,生命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伴隨著吾人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乃至四季的春、夏、秋、冬……等等。

在宇宙大自然間的一切,恰似大海的波浪、滔滔不絕;過去是如此、現在是如此、未來更是如此,在在都表現著流動變化的狀態,在這洪荒巨流之中,絕無不變的事物存在。

世間人喜歡以一己之私見,用固執不變的心態,想執著抓住無常的生命,故永遠得不到生命存在的最真實之相。因為生命的生與滅是不斷的在流動,從未停滯不變,所以我們就必須以流動的心眼,來透視、體會和超越生命之流的瞬息變化流動「本相」,才能洞澈宇宙生命的最真實之相。

就像我們在欣賞日月星辰、山川奇景、文學音樂、詩歌戲劇,都必須以流動的智慧「心情」,才能體會出其中的「象徵和意境」。

生命之流的脈動亦是如此,是宇宙全體性的運作。因此佛陀和所有歷代偉大的成就者一樣,也是用流動的心眼,來覺知觀照宇宙萬象的變化,對宇宙的生命觀,比世間人更理性、更實在、更具體,是一種知性與感性的結合,也是一種常識性的合理世界,遠離一切虚妄迷離,絕無神話、造神所襯托的色彩元素存在。

故,佛陀對「無常」的見地,是詮釋著宇宙生命「萬有」的變化過程,絕對不是世俗人所推理和了解的「厭世、避世」觀念。而「諸行無常」的内涵,正是緣起、無我、空、實、涅槃最重要的基石。

2、諸法無我:

宇宙萬象的刹那變遷,都是流動變化的過程而已,並無牢固可靠的實体可得,故說「三世不可得」。

我們對實体的概念,皆是依「自我」所見而起的,自我所見就是渴求恆久不變的自我意識,自我意識又從愛、取、有所缘生,但萬有的一切都是彼此相缘相依的流動現象,並無實際的物体能為我所恆得,吾人所有的擁有,也就是所謂的「得」,都是依據我之所見而得。

吾人的這顆「心」也同樣是「了不可得」,因為此心並無實体的存在,比物質更難去捉摸,其流動變化的速度也比物質還快;此心並非指心臟血肉的肉團心,而是指吾人内在的心理,也就是精神思想体系的作用而已,並沒有心之實体可供把提。

反過來說「此心」不但無實体可捉,連影子、聲音和味道也沒有,凡是能看得到的、聽得見的、聞得出、抓得到的,都不算是「此心」了,只能算是一種暫時性的和合之相。

佛陀透過空慧的印証,而超越了「觀自在」了器世界,也就是心與物的世界,証悟到萬法存在現象的真實義「無我相」。

此「無我」的思想是佛教的絕對立場,也不同於其它的宗教哲學,其差別處就是「神權與人權」之別,也就是死後的天堂、地獄和有生之年,吾人所印証自己的内在極樂世界。

神權是由「人」的嘴巴去賦予,如果没有人,那來代天行道的神權?而吾人的内在極樂世界,是不無(不是沒有)不有(亦非實有)的存在於吾人的「一念之間」;神權代言的天堂、地獄,一口咬定世人無法見到的實有它方虚無飄渺世界。也因為這個關鍵,所發展出來的宗教信仰與教義,就差別在此最根本的「見地與想法」,而懸殊互見了。

「無我論」是中道和空慧的出發點,不同於神權信仰「灰身滅智」的空無思想。

3、涅槃寂靜:

一般人無法如實觀察什麼是「無常、無我」的真實世界,反而想在流動變幻的外缘現象,去尋求可以執著抓住「恆常不變」的虚幻。

但現實與理想往往差異天地懸殊,非常的大,因此所有的苦惱應運湧泉而生。

事實上,世人很難理解一切的苦惱根源起因皆來自「渴求」的欲望,而這欲望之源頭,就是來自吾人當下的這顆心。

基於這個原因,改造、鍛鍊吾人的這顆「心」,促使其「淨觀本性」,將向外追迷逐妄的心,轉向的向自己内心去「覺知」,稱之為「回頭是岸」,才能實現莊嚴淨土的唯一途徑,否則就會永遠生存在苦惱無邊的夢幻之中,輪迴循環不止。

欲望是吾人生命本能的反應,並沒有善惡對錯的區別,但若不能節制、任由身體的行為、語言口德和意念思維,無遮無攔的縱容氾濫,最终必至難以收拾。

縱觀古今,誰也無法防治自己内在「欲心」的洪流,嚴刑峻法也不能遏止這顆冥頑不靈的欲心氾濫,就會逐漸失控的發展為「惡行、惡口、惡念」的級數,也會跟我們内心本自擁有的清淨無為、真善美的涅槃寂静本心背道而馳。

嚴謹的說,失控的欲心就是「魔心」,覺知自制的道心就是「佛心」,這二種心都是吾人内在當下一心的二種境界,其對立之處,剛好是「正反」的面相。換言之,欲望之心是向心外攀缘、流動的追尋,而道心是向内覺知、放下、寂靜的狀態。

當我們能徹底的實踐八種正確的人生道路:正知正思、正語正業、正命正勤、正念正定,生活化的心靈体驗時,才能透由無形的「思想」,藉有形的現實生活,來展現最具體的生命存在價值時,才能消滅自我的欲望之心(代表此岸),促使我們的道心(代表心靈的彼岸),可以旭日東昇的嶄露光明,這是我們此生「生命旅程」上,一連串的生命歷練與掙扎,經由一切苦惱的身歷其境体驗,繼而内心生出「離苦得樂」的自覺,這就是皈依學佛、發出求道菩提心的原因,亦是「己所欲達而達人」,也就是大悲為根本的意念上,實際的將自己内心所领悟,讓他人也能夠一起輕安法喜的分享,跟自己一樣亦步亦趨的邁向自心莊嚴妙密的内在極樂世界,向心外追尋的心念就是「娑婆世間」,向内心去覺知的心念就是「極樂淨土」現前。

唯有以積極的虔敬生命,徹底降伏自我渴欲之心,才能主動翻轉吾人此生的命運,而達到擒服愛欲,讓自己能隨處自主與自在,讓自己當下的一心獲得心靈無上的解脱,度一切苦厄,讓我們當下的一心,以臻涅槃的寂靜狀態。

故,「涅槃」的含義就是一切苦惱欲求滅盡之後,自由自在的心境,絕對不是指「死後」或「不死」的肉體狀態。

因為「涅槃」是指吾人心境上的現証體驗,而「苦惱困厄」亦然,唯一不同之處就是,一個是自由自在的心靈,另一個是苦惱束縛的心靈。

4、諸法實相:

前面所論述的三法印,被一般人誤認為是小乘法印,而諸法實相被肯定為大乘法印。其實諸法實相是中土佛教所發展出來的學說,緣自法華經「諸法無相即實相」的理論。

大家切記四法印與八萬四千法皆一樣,並沒有絕對的大乘、小乘之分別,最重的差異之處,就是吾人在實際運用上與體會上的各自不同。

因為世人不了解「諸法」無常與無我的法義,才會「縱心逐欲」的去追求「有常」的太平天國美夢,妄想在物質世間,追名逐利的欲望大海中,尋找到一個無常之外的「有常」之處,過著無驚無恐的欲求滿足人生,和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物質名利生活,一心一意只想得到沒有苦惱、又能滿足自心的渴欲,那是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事情。

能得到地上(代表迷惑追求物質名利滿足之人),必定會失去天上(代表失去精神靈性的豐盈,就會沉淪在靈性的貧瘠匱乏裡),這是天地之間永恆不變的真理。

當我們所追求的理想與現實一旦不相符合之際時,就會受到無量無邊苦惱的煎熬與逼迫,悔不當初、痛不欲生,受盡逼迫苦惱的輪迥循環,屆時警覺想要再回頭時,老、病、或死亡的大限已經來到,猛然回首的驚醒此生已近黄昏,也已經無濟於事了。只能遺憾的期待來生,再來一次重新「學習」生命的最真實之相,釐清生命的意義、目的與生命存在的「價值」。

每一個人皆可自由意志的選擇自己的人生觀,也可以「自私自利」的虚度此生,更可以「無私利他」的用自己的智慧之光與熱情來幫助他人,還能成熟自己的靈性生命,這才堪稱為「自利利他」的精神。

所謂「生命存在的價值」,就是在譬喻我們可以自主的去支配自利利他的人生,也可以活在可有可無、自私自利,毫無存在價值的狹隘人生。一念之差,天堂(善心)、地獄(惡念)即刻現前。

釋迦佛陀當年在修行時,放棄了六年的苦行之後,又拒絕了五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的享樂,終於發現所有引起苦惱的主因,都出在吾人的主觀意識,也就是我們這顆「心」的問題,而絕對不是來自外在客觀環境物質上的問題。

佛陀同時又透視了,一切的「苦惱」,皆是由一些外在事物的影響,才會「心起分別見」產生這些苦惱的現象。對苦惱的本質而言,則是消極性的心理排斥,其反覆作用的結果,就會造成更無法滿足自己原先的期待和欲求,導致輾轉擴大而加深了所有「苦惱」的層面。換言之,所有苦惱的起因,都是來自「外緣的物質」與「心中欲望的内因」。

外在的苦惱是「生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所欲不得」無常輪轉的生命限制;内在的苦惱主因,則是潛伏吾人心靈深處的「不老、不病、不死、所求皆得、所欲皆成……等」無窮無盡的欲望所迷,造成自我「所見、所想」,皆成為無邊無岸的無明苦惱欲海。

如果能覺知了悟,而「放下」無知欲望時,則所有的苦惱現象,就會立即回復本來的生命真實之相,也就是「涅槃寂靜」,亦名為心靈彼岸的本相。故說「無苦集滅道」。

因為清淨無為的涅槃本心,本質上並無一切苦惱的存在,亦無五根所感受的快樂現象,因為苦惱與快樂是諸法的相互對待,而吾人本自具足的清淨涅槃本心,則是一種湛然靈活的現實存在之相。

結論:以上四法印是在說明佛陀透視人生觀的要領。

大家要切記!四法印的法義,雖然可以判斷吾人的修行,是否具足正確的信解、行願;但絕對不可以拿來評斷他人的正邪,以免讓自己的修行旅程,掉落到「自以為是」之境,自視自己為正道,而他人是外道的傲慢與偏見,這種毫無覺知能力的修行,終究只是可有可無的「自欺」修行作為啊!

36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