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禪修的奧秘---華嚴蘭若(新竹橫山華嚴寺) 住持上聖下境法師開示

今天我們就花幾堂課的時間,來探討襌修的功課,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聆聽,就能輕易進入禪修的美妙之境,並不是困難之事。

襌修的目的,就是要呈現出如實觀照當下一心的「清淨本覺狀態」;在行、住、坐、卧之間。以常淨我樂的自然心境去進行襌修,才能超越時空的限制與束缚。

現今社會有很多禪修的團體,在教導大家逃避内心的衝突,而發明了各式各樣的禪修方法,但重點卻未先教導大家放下虚幻的迷信,先奠定正知正見的基礎,其結果必定是几分正見,修持出几分的禪定。

如果不是透過常淨我樂的自然心境,和正知正見去進行禪修的鍛鍊時,所有的精進努力,終究只會讓自己内在的心靈,更壓抑、更束縛和更迷惑,依然是無法返璞歸真的重返清淨本覺的狀態。

切記!襌修與其它宗派的修持,完全不同,它是特立獨行的鍛鍊方式。若是用摸索的心,去嚐試進行襌修的鍛鍊,其結果註定會得到不確定的摸索「結果」,這亦是在形容用什麼心修行,就會得到什麼「結果」的真實義,而且自古以來,沒有任何一位大成就者是例外的。

襌修的功課不是用五蕴大腦,來思維和想像力的開發,也不是正襟盤坐的在寂然無聲與停止起心動念的死寂中進行的,更不是企求「無中生有」的期待與任何幻聲幻影的神蹟示現。

禪修的冥想淨心,是一種對自我内在心靈殿堂,虔敬的一種信仰作為,這種虔敬的心靈信仰是來自於對「自我慈悲」的一種展現,亦是面對生命的虔敬態度。

各位行者的内心,本自具足「慈悲」的本願,而禪修的淨心冥想,正是對自我「慈悲」本願的不離不棄;所有内心的衝突壓抑和不平的心,自然都會止息,而呈現出清淨本覺的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光明狀態。

對自我的「慈悲」之愛,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,可以充份去形容和說明的。因為那是吾人生命中最偉大的心靈自主控制的最高藝術,亦是至高無上的自我心靈美妙科學技法,完全必須依靠行者自己活在當下的「用心」,才能達到的心靈鍛鍊,而不是從任何一位上師之處,就能得到的密法。

這樣的淨心禪修是一種平常自然、又非常單純,就能夠達成的技法,並不是只有少數的修行者,所能獨擁的秘訣。

當行者在進行襌修鍛鍊的過程之中,一旦能心領神會這個道理時,就可以很輕鬆的在行、住、生、卧和一切待人處事中,覺知觀照自己每一個當下身、口、意的展現;也會看到自己嫉妒猜疑、偏激衝突和頑固執著的顯現;更會看到自己的分別見與所知障,正在推理分別他人的是非、對錯。代表當下行者内在的「觀自在」,終於出世於人間了,也代表行者已經進入淨心禪修的初階,展開拈花微笑(心領神會者的共識與默契),正式進入美妙的禪修之旅了。

真正的禪修是在二六時中,平常自然「隨順因緣」的在每一個當下,進行著淨心的覺知觀照,在面對日常生活或是八風、八苦的劇情體驗時,安住在「觀察者」的絕對立場,只需專注的觀照、不介入任何的立場,這就是淨心覺照初步要落實的狀態。

這種淨心的覺知觀照狀態,是無法「刻意」和「強求的」,否則就會背道而馳的走偏了禪修之路,滿腦子只會期待著各種境界的到來,卻無法專注用心的活在當下,成為完全不涉入的「觀察者」,終究只會徒增紛飛的妄念,反而愈來愈擴大,讓自己無法真正的安静止息下來。

當行者能淨心的在每個當下,開始覺知觀照自己微細的身體行為、言語的拿捏和起心動念的運作模式時,就會發現自己的大腦(心靈),開始變得超乎尋常、前所未有的安寧静默狀態;這種内在「觀察者」的狀態不是空思發呆、也不是打瞌睡,反而是一種極度清晰明淨的觀察著心鏡(代表大腦的活耀),從妄念纷飛中、歸於寂静,能通達浩瀚無垠的宇宙大我意識,這樣的心境不存在任何五蕴的世俗小我意識。

淨心禪修之道,必須是來自真心求道者,内心的自主、自制和自律的心性成熟之人,才能輕鬆進入,這種自律不是僵化死板、一成不變的強迫出來的,而是來自行者内在的一種「静默」心靈,經過返觀自照的覺知,而成為「觀察者」的品質和自律。

行者如果不是在日常生活中,面對一切内外之境來返觀自照,覺知自己身、口、意的一切微細變化和運作,當下調整與修正時,都不能稱其為襌修之道。

行者唯有從自己内心的貪婪無知、嗔恨憤怒、恐懼嫉妒和頑執愚痴的情緒中解脱出來,這才是真刀實戰的内修鍛鍊,從當下淨心的覺知觀照,來洞悉生命存在的真實之相。

行者切記!

自古以來,沒有任何一位大成就者,可以藉由意念(代表用想的)就能獲得修行的解脱,而是要身歷其境的進入娑婆人間,以清淨的智慧來通過當下的覺知觀照,才能「交互印證」,覺悟洞悉這些水中月影的虚假表相,進而體悟那真正月亮(代表大我意識)的存在,來印證自己内心,那顆早已解脱的真如自性。

故,生命之歌若想要成功尊貴、不遺憾,那就必須藉由寧靜沈默的「淨心」,去覺知觀照每一個當下,從小我的意識和眼界,向上提昇到大我的意識。

這就是金剛經所開示的成佛五個階段,從世俗肉眼的「眼界」,向上昇華到天眼(代表已看透天地精神界與物質界)~慧眼(代表懂得淨心運用智慧去覺照)~法眼(能洞悉十方法界的運作)~佛眼(代表大我意識的空無之眼),這是淨心禪修的唯一目的!

保持絕對「觀察者」的立場,就是初步的淨心狀態。所有人類與動物的思维,都是侷限在小我意識的貪圖生存享受而在用功,這樣的生命終究只是苟且偷生、可有可無的存在狀態。

行者此生能否藉由冥想淨心的覺知觀照,來度過一切苦厄,進而重返清淨真如的本覺源頭,這與智商、文憑、職業和男女老少,毫無關係。當行者能在每一個當下,淨心覺照的成為「觀察者」時,心領神會的覺悟境界,就會無邊無際的寬廣展開,也會擁有截然不同的生命特質,不僅果斷的思考能力與實踐力行的熱忱,自然就會突飛猛進,彷彿置身於浩瀚空無的宇宙意識中,與一切大自然的生命,渾然忘我的相融相入,形成一體而無有差別。

「觀察者」的襌修方式,就是通往終極目標的唯一過程,千萬不可誤以為只有在寺廟、道場、壇城襌坐淨心冥想,就叫做修行。真正的禪修是在二六時中的日常生活裡,皆能淨心覺照成為絕對的「觀察者」,所有刻意去追求的襌坐冥思或刻意去控制自己的思維修持,只會愈修愈頑執分別、愈修愈退墮沒勁,反而會變成行者的束縛和負擔;愈是「刻意」的起心動念,去追求靈性的提昇,反而會失去「啟迪與激發」自我潛能開發的机緣。

世間人在娑婆世間的一切百工營生,必須刻意用心、深思熟慮,才能獲得成功;但在吾人内在心靈覺醒的世界裡正好相反,所有「前所未有」的體驗,都必須藉由自己身歷其境的去實踐力行,才能從實證實修的過程中,獲得心領神會的解脱;也唯有「觀察者」,才能引領行者穿越分別見與所知障,進入那超越時空的領域。

每一位行者都必須自己去淨心覺照和領悟,沒有任何心外的神佛和大師能介入你的「生覺死迷」功課,只有你自己可以,不必一廂情願的盲信!

在佛說阿彌陀經中,已詳細開示過:欲望的滿足與歡樂,是可以透過各種的方式來獲得,但是在彈指間,這些欲望的歡樂和滿足卻是無法持久,有苦就有樂、有生就有滅,這是物質世間成、住、壞、空與悲、歡、離、和的不變定律。

而吾人内在的極樂之境,不是一般世間的善行就能進入,唯有透過自動自發,淨心覺照的成熟修行作為,極樂之境才會不請自來。

一旦行者内在的極樂之境現前時,縱使身處三界無安的火宅中、縱使必須在五濁惡世翻滾,行者的心靈也已經不會再迷惑三界的汚泥,皆能為行者所用,開出潔淨的智慧蓮華了。

行者一旦放下我執與法執,真心現前安住極樂之境時,所有内心的矛盾衝突、恐懼憂慮和情緒不安,都會自動平息。

此刻行者的眼神就會變得無比的清純(心眼),看待事情不會複雜,都是正面的;心靈也自然呈現出慈悲白色的祥光,這是一種清淨無為、寂靜涅槃的初步之境,也會讓行者稍稍心動眷戀的應無所住之境。

世間人若遇到困擾障礙、麻煩困難的事時,就會像手拿燙手的蕃薯般立即丢掉。對極樂世界的錯誤概念也一樣,若只會執取空思夢想,期待死後能去極樂世界「快樂修行」,就是不願意當下用心的淨心覺照,來度一切苦卮。如果以「觀察者」的立場進入時,所有我執與法執的宿習,自然就無法沾黏到行者,就不會沉淪百千萬刼的苦海輪迥之路。

其實當我們全然專注的淨心修法「三密相應」時,自然就會進入「空無自我」之境,有時好像融入超然的天籟中,有時又會進入静默的空無裡,那是一種心如宇宙般,無量無邊的寛廣浩瀚,只存有當下淨心覺照的靈明光點,當下小我的「自我意識」,就會逐漸擴大為「大我虚空身」,轉換提昇為大我的宇宙意識,那就是本尊光明妙密的三摩地。

空無的静默與覺察了悟的專注(代表用心),就是淨心冥想的狀態,也是清淨本覺、真如自性的諸佛品質。

大家都會對「觀察者」的狀態,覺得很難去修持,其實不難。

因為行者内在的「觀察者」,是不必經過言行、思維,只要如實的淨心覺照「當下」的一切,就能獲得心領神會,洞悉諸法的真實之相;而不是隔絕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人、事、物,這是一種「用心」生活的精髓,更是日常生活裡,每一個當下最珍貴的部份;行者若能如實觀照日常生活中的周遭一切與當下所面對的事情時,那就是行者「當下」覺察了知的全部生命。

此刻淨心覺照的「法界之門」已悄悄的自動為真心求道之人打開了,所有一切表面的顯相生命劇情,皆無法再迷惑、障礙,沾黏行者了。

這種境界恰似,當行者被宇宙森羅萬象的客體,也就是八風、八苦的内、外之境所環繞包圍時,行者已經不會用「肉眼」,來看待這些客體的顯相,而是純粹以「慧眼」的觀察者立場和角色,來淨心的覺照,當下這些八風、八苦的客體劇情,就會被「觀察者」洞見生命存在的真實之相時,連八風、八苦也會變得絲毫都不重要了。因為這些八風、八苦的生命劇情,就是虚幻不實的水中月影。

行者切記!

水中月影的存在目的,並不是要讓行者去眷戀依賴和追求經營的,恰似在虚幻不實的黃梁一夢中,經營、攀緣、累積了名利財富、權位勢力和子孫滿堂,當斷氣時,才恍然大悟連一文錢都帶不走,這樣的人生,不就是黄梁一夢的縮影罷了。

故,虚幻的水中月影,能協助行者當下成為淨心覺照的「觀察者」,打開通往無遠弗屆的宇宙大我意識的「空無大門」,重返人人心中、本自具足、清淨圓明的明覺本心和天真自如的自性。

「觀察者」以毫無立埸的冷眼旁觀,以智慧洞悉觀照,「應無所住」的心靈本体,從水中月的束縛迷惑之中,進而印證到「照見五蘊皆空」度一切苦厄。這種徹底改變自我的生命品質,唯有在行者内在心靈全然的寧靜和祥和時,才會發生。

這是抵達八識心田(諸佛指導意識)之前,極致虔敬的宗教情懷,才能從肉眼的心境,昇華到天眼大腦机械体的固定程式中掙脫出來,進而抵達慧眼的「觀察者」角色。

行者切記!當下的淨心覺照,不屬於逃避紅塵世俗、也不是自我封閉的消極生命,而是徹底洞悉虚幻不實的人生大夢。換言之,「觀察者」的心態,只是暫時將「物、我」之間的立場拉開跳出,恰似退一步、海闊天空的模式般。唯有如此,才能照見洞悉,吾人生命存在的意義與生命的實相。(地球上的一切災難根源,都是來自物、我之間的關係失衡所造成的)

此刻,行者任運慈悲喜捨的言行思維,不再遵循大腦机械体的固定程式與反應,也不再存有自我情緒的恐懼不安和憂思苦腦的糾纏,更不會去追求世俗名利、財富和權勢的欲望滿足,當下頓悟照見五蕴皆空,而速度生死苦海。

所有的修行成就,都是在形容超越時空的覺悟,從一心十法界四聖道的聲聞羅漢(解脱苦滅道四諦真理成就的心境)~缘覺辟支佛(觀十二因緣法成就的心境),都是經由「觀察者」的心態與立場,而完成「應無所住」的心境。

接下來的「而生其心」的見地,是針對菩提薩埵的心無罣礙、無罣礙故,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的覺悟見性。法師經常告誡大家,此生我們應該如何做,才能稱之為「對自己慈悲」呢?只有一個答案,那就是「覺悟見性」沒有其它了。

行者此生,若不能覺悟見性,就代表生死輪迴的苦難,生生世世將會持續不斷的循環輪迴下去,只有覺察了悟的見到内在清淨本覺的自性時,才能真正的心領神會,行者此生覺悟的這顆「心」,就是超越大腦机械体,固定的生死輪迴程式,唯有藉由「觀察者」的智慧覺照,才能跳脱「束縛眾生的程式」,高超的出離三界、永不墮四生,做個明白人啊!(未完待續)

附註:應無所住、而生其心。這句話,就是整部金剛經在強調的唯一重點,那就是每個人心中,本自具足永不腐朽的「金剛心」。無論投胎轉世天荒地老,這顆金剛心,永世都不會腐爛,也從未離開過我們,只是……大家都遺忘了「祂」的存在。

願佛法、真理、智慧,與大家同在~

行者住心諦聽:淨心冥想或修法時,必須是獨自面對浩瀚宇宙無盡的虚空。

在清新的早晨或寂靜的夜晚,當心靈擺脫了大腦机械式的思考模式時,行者才能品嚐到空寂孤獨的法樂。

行者若是受到過去的眷戀與現在的渴望或未來期待的事物,而干擾影響到當下的淨心覺照時,就會背離了清淨真如的本心。

因為在這全然的孤獨中,只有沈默的寂靜,才能成就智慧的蓮花,這是無法用大腦机械体的程式反應,能超越時空的一種覺悟狀態。

如果行者想要抵達開悟見性的目標,就必須讓自己先成為「觀察者」,在每一個當下的淨心覺照之下,就可以照見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大家平日在淨心襌修時,不只是對身心的單純自主運作,還要養成自然呼吸法,調節出入息,保持身心的舒適和平坦放鬆,並加強覺照的敏銳度,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妄念思維探尋,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困擾。

先觀照自己心中不成熟的看法與概念,從自心的頑固偏見與欲求開始下手。當行者的心靈會主動放下自私自利、願意成為觀察者探索生命的實相時,即是代表心靈健康、充滿活力的積極狀態,當下的淨心覺照就會更加敏銳。若再加上心繫於道的熱忱時,就可以很輕易的將身心帶入禪修或修法之境。

行者一旦覺察認知到自己内心的「思維模式反應」時,無論好壞都別去分別,只要能保持單純的專注在淨心覺照上即可。千萬不可用思深熟慮或推理判斷來襌修覺照,也不可以存有慢慢掃除心垢、慢慢放下自我情結的修行心態來襌修。因為只有當下能否「放下」的問題,沒有慢慢放下和慢慢清掃的問題。只要是用五蘊大腦的深思熟慮去修行,終究只是肉眼所見,自以為是不成熟的認知。

故,行者必須正視自己「智慧障礙」上的盲點,以利自己禪修的鍛練。

換言之,「觀察者」的立場是既不偏向於自心,也不會倾向於對外境的認同,這是在内心與外境之間的一種微細的覺照,洞見了「染、淨本一體」的真相。

當行者還會迷惑沉淪在世俗的欲望歡樂沉溺時,内心的慈悲本願就會被忽略和擱置;恰似大啖美食、遊玩抓寶或求得名利官祿時,心中就會產生持續性的欲求滿足,而食髓知味的掉落在無法知足的餓鬼道心境。如果能覺察了悟這些内心的真相之後,自然就會回歸到淨心專注的覺照上面。

行者切記!

這樣的心境轉化,並不是從「不用心、無知」轉為「用心、有知」。因為不用心、無知的人,永遠也無法轉化為用心、有知的人。

除非是行者能微細的淨心覺照到,自己在無知虚偽和世俗心太複雜的過程中,清楚明白自己的這顆迷惑的「心」,現在在做什麼的時候,那就是代表行者已準備好,成為真正的觀察者「度一切苦厄」了。

因為能淨心覺照到自己「不如法」之處的人,即代表行者當下的良知自制、自律和自覺的力量,已經自動升起來了,這是一種圓滿自在的心境,也是一種清淨本覺的真如品質,能當下察覺了悟自己愚痴無知的塵染與烏雲厚重,覆蓋了自己清淨的明覺本心。

淨心覺照的生命,恰似生命的起源,既是起點,也是終點;更是沉淪迷惑的生命「重生」的唯一之鑰。故,無老死、亦無老死盡,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無智亦無得。

娑婆人間的一切恐懼不安、煩惱痛苦,都是五蕴自我衍生出來的災難,只會創造出「小我」的自我情結。而淨心覺照「觀察者」的襌修,就是能照見五蕴皆空,唯一可以解除自我情結的法門,也能將我們從娑婆人間的五濁惡世,引導到真心現前之境。

真心的世界,就是極樂世界,在真心現前的心境裡,無為就是有為,應無所住就是而生其心,這是融會貫通的般若智慧品質。

五蕴的自我情結,絕對是和慈悲的大我宇宙意識背道而馳的。欲想往生之後去極樂世界的人這麼多,然而卻遍尋不著極樂之邦在何處?因為所有的人,只會用自我情結與大腦机械体的認知,來追尋内在極樂之境的福佑,卻不明白五蘊自我的意識與内在的極樂世界,是完全相反的方向與認知啊!

在人世間所有的宗教信仰,如果只會用五蘊大腦的机械体程式,來佈道宣揚死亡後,有極樂世界、天堂、無極和天國可去,有神、佛、上帝、天主和阿拉可以依靠時,這樣的宗教信仰與理想,只是把世人當成羔羊般的予取予求,完全脱離了現實人生的生命真實之相,恰似天地不仁、以天下蒼生為芻狗,不僅造成了無情的戰火流離和悲哀的殺戮,更誏世人錯解生命的意義,無端的沉淪在生死苦海中輪迥,歷經百千萬劫,無有出期的苦難與折磨,也喪失了覺知生命實相的領悟,更忘失了「我是誰」?

所有的世俗宗教,鼓勵要大家追尋神、佛、上帝、阿拉、天主的庇護,一廂情願的放棄自我覺(佛)性的覺醒,向心外去尋求依怙,先知們天上若有知,也會摇頭嘆息啊!

大家若想覺察了知「我是誰」時,唯有如實了知自心。並在每一個當下的淨心覺照之下,以「觀察者」的立場,隨緣不變的面對八風、八苦的劇情考驗,也代表著積極的擁抱生命。

「觀察者」的立場,必須是對任何的人、事、物,都不會相愿和排斥。所以才能常住五蘊皆空,從自我情結的城堡裡,把所有的恐懼不安、緊張憂慮、虛偽造作與永無休止的循環痛苦,和快樂糾纏的大鐵圍城中掙脫出來。行者一旦從自己的心田牢籠地獄解脱出來時,獨立自主與敞開的心靈,自然任運而出。

「觀察者」的立場,始終都是站在淨心覺照的心態上,而不是「觀注」在某一項事物上。因為「觀注」的心靈會有分別推理、所知排斥和矛盾衝突的產生,完全無法達到淨心覺照之境。

行者唯有如實的淨心覺照,並伴隨著心繫於道的大悲誓願前進,就能駕輕就熟的善用「觀察者」的淨心覺照法門,像釋迦佛陀的前世一樣,空前絕後的印證那「觀自在」的功德智慧,正式展開成佛之道的印證和過程!

行者唯有在淨心覺照之下,才能真正領悟照見五蘊的肉體、感受、思想、行為、意識,就是机械體程式反應的固定運作本質時,就可以覺察了知「觀察者」的心態與立場,純粹就是協助行者放下分別見與所知障,完全不介入任何的評斷與情感。

換句話說,行者以心當鏡,單纯的去覺照,這就是淨心覺照的唯一自律,這種覺知的自律,是來自行者自動自發的心性成熟展現,而不是刻板壓抑的戒律規範。

很多人對永恆之境,始終都是懷著半信半疑的迷惑態度。其實永恆之境並非死亡之後的境界,而是藉由每一個當下的淨心覺照,而進入全然的寂靜中,與大自然融為一體,成為宇宙在我的心中,我的心包融著宇宙。

行者切記!

要成為一位合格如法的觀察者,是非常單純又簡易的事,是行者自己慣用的「分別心與所知障」去複雜化的。因為生命中的一切煩惱羅網,都是「分別心與所知障」的產物。

如果行者每天只會眷戀不忘往昔美好的時光,期盼未來的夢想和現在的頑固執著時,就無法活在當下就是生命、當下就是成就、當下就是永恆,這樣就會失去美好、珍貴的每一個當下「永恆空靈之境」,這樣就會活在無私大我與自私小我的生覺、死迷不斷流轉中;「有此故有彼」的活在永無止盡,永無出期的憂、思、苦、惱裡。

身為一位正信的「觀察者」在每一個當下的淨心覺照時,是沒有開始與結束、也沒有成敗和得失的罣礙。如此才能展開超越三世時空與自我意識的限制。

晨起,步出大雄寶殿廣場~豪雨過後,青色山巒的美麗與遊龍飛躍般的山嵐,是那麼難以形容的清新和脱俗。

天空依舊殘餘著稀疏的灰黯雲朵,空氣之中充滿著舒適清爽的氣味,彷彿有一種永恆的氛圍洋溢於其中。

當下的淨心覺照,雖然無法完全描述和形容永恆的空靈之美,但在那刹瞬間寂靜的當下,已經悄然的進入那永恆的美妙生命之境~行者們也已經悄然的進入那永恆的空靈之境。

至此,大家就會覺察了知,原來進入永恆之境,竟然是如此的純真和樸實啊!

襌修時的「觀察者」,如果還有自我的意識和時間、空間的分別概念時,這些都不屬於觀察者的品質,對明心見性的修行之道,終究是毫無任何意義的事。

「觀察者」的淨心覺照,是唯一能從五蕴大腦机械体的固定程式束縛中,完全獲得解脱自在,這就是讓自己的生命,安住在輕安法喜的踏實作為。

換個角度說:「觀察者」的立場,本來就具備著静默的心靈品質,在每一個當下淨心覺照的深度裡,進入自己完全未知的時空中,深入再深入的如實了知自心,再不斷的擴展淨心覺照的認知,亦能將自我情結的樹根連根拔除,甚至連五根六識的所知障烏雲也能徹底淨空,重返人人心中本自具足,清淨琉璃藥師佛的「覺性」。

行者如果盤腿禪坐一柱香,想要進行禪修時,像這種刻意的修行作為,終究是無法淨心覺照成為觀察者的,除非是修持其它宗派的法門,但禪修的鍛就是不行。因為所有的妄想紛飛與貪婪的心念,都會不斷持續衝突、矛盾的干擾著禪修之人的淨心覺照。

唯有當行者的心靈,超越了時空之際,修行的「真理」,也就是事實的真相,才不會變成抽象、空洞的概念。

大家上山皈依修學,如果緊緊抓住五蕴世俗的自我意識概念(代表分別見與所知障),而把法師的教導,當成是脱離現實的抽象認知與概念而走在修行道上時,心性終究是無法成熟,也毫無任何助益。因為世俗欲心的貪圖享受玩樂,和眷戀水中月影的染執,與心繫於道的空寂孤獨~開悟見性、了生脱死,终究是不可能兼得的啊!

當行者成熟觀自在菩薩,淨心覺照的「觀察者」角色,在每一個當下静默行深般若的智慧禪修時,很自然的就會照見五蕴皆空、度一切苦厄。

行者一次又一次的用心鍛鍊,來淨心覺照一切内外之境,成為「觀察者」;又能覺知觀照到「自己」正是被觀照到的人,這是一種令行者自己都會感受到不可思議與前所未有之事。(就像站在地球之外,來看自己所發生的事情般)

行者切記!這樣的淨心覺照之境,只能透過行者自己來覺知体悟,沒有任何人可以賜與我們淨心覺照的禪修;因為沒有智慧的定力,就不會有自律的能力,行者只有向自己内在的心靈去鍛鍊,才能打開令人難以置信和不可思議的生命領悟。

弘揚真理,就是「如來清淨的家業」,從古至今一脈相傳至今;絕不是愚昧之人誤以為是空洞抽象的烏托邦概念,而是必須視死如歸的用生命去印證,才能成為真理的化身。

從第一代祖師釋迦佛陀和迄今的歷代祖師們,個個相繼秉持著大悲誓願,前仆後繼的投生娑婆五濁,以佛法、真理、智慧,來引導尚未解脱迷惑的千億諸佛(形容尚未覺醒的眾生);歷代祖師們皆是成就真理的化身之人,而奉獻出自己宿世全然的生命,引導世間眾生解脱一切的災劫苦厄,從千年的昏沉大夢中覺醒夢歸。

這是一種神聖又尊貴的弘法利他使命,能讓所有宿世迷惑的眾生,重返十方諸佛的品質與故鄉,只有印證自心的「真理」沒有其它了。世間眾生喜歡排斥真理(事實的真相),把空前绝後的佛法,看成是空洞抽象、在人世間做不到的事情,這是非常嚴重的誤判。絕大多數的人,只想著向空中的諸佛菩薩祈求、膜拜,卻不願意相信和印證自己的内心世界,本自具足十方諸佛菩薩的本願與功德,才會讓自己顛倒迷惑的去追求盲目迷信,自甘沈淪的參與生死苦海的輪迥團,恰似世俗的進香團一樣。

真心求道的行者,所有的認知與概念,都和生死輪迴的娑婆人間相異而馳。因為世間眾生只看表面的成功與失敗,只看表面的因果顯相來分別是非對錯;但真心求道者卻能在成敗過程中,皆為其所用而重返心靈的彼岸。以表面的因果和是非對錯為己所用,而見到背後的真相~亦是道之所在。

初級襌修到此暫時告一段落,法師期盼所有見聞者,皆能先行鍛鍊「觀察者」的心態,圓滿成熟後,我們再來談論中級襌修的内涵與法義!阿彌陀佛~

願佛法、真理、智慧,與大家同在~

12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